#過敏性鼻炎 #頭暈 #草本 #中醫 #調養
在台灣,過敏性鼻炎的發生率約佔人口數的20%,而研究近二十年來台灣地區罹患鼻過敏的盛行率,則明顯有逐年增加的趨勢。
鼻子的過敏原以塵蹣及溫度低較為常見。
過敏性鼻炎在中醫屬「鼻鼽」「鼽嚏」的範疇,主要症狀為突然和反覆發作性鼻塞、鼻癢、打噴嚏、眼鼻咽喉癢等,。在西周《禮記.月令》中已有記載:「秋季行夏令,則其國大水,冬藏殃敗,民多鼽嚏」。至春秋戰國時代,中醫理論聖典《內經》中有了更多的論述,此後,歷代醫家對鼽嚏的認識有不斷的發展。過敏並非現代人的專利,在中國古代就已有許多相關記載,例如《禮記·月令》:「季秋行夏令,則其國大水,冬藏殃敗,民多鼽嚏」,以及《雜病源流犀燭·鼻病源流》:「鼻鼽者,鼻流清涕不止,由肺經受寒而成也」。是身體對過敏原(如塵蟎、溫度、灰塵、黴菌等)敏感度增高,而產生鼻黏膜病變的一種過敏性疾病。據統計,在台灣約每3~4人之中就有1人可能患有過敏性鼻炎;本病患者以兒童、青少年居多,但實際上可發生於任何年齡層,而且經常合併氣喘或異位性皮膚炎,在臨床上更常與鼻竇炎反覆交替發作。
過敏性鼻炎的主要症狀為突發性的鼻塞、眼癢鼻癢,繼而噴嚏頻作、流大量鼻涕,發作期間還可能出現嗅覺衰退,或伴隨咳嗽、鼻涕倒流、聲音嘶啞、頭暈、情緒緊張易怒等症狀,長期還會可能引起鼻竇炎出現鼻流黃濁涕與前額疼痛。
一般過敏性鼻炎的症狀通常出現於清晨起床後或夜間就寢前,且在患者接觸過敏原時加重。此外,由於局部血液循環不佳導致的皮下靜脈擴張,臨床上,我們也常見到過敏患者出現黑眼圈、眼紋、鼻根橫紋 與下眼瞼紅腫的狀況。
鼻過敏屬於第一型過敏反應,依照其在一年之中特定時間發病或是周期性發病,可歸類為季節性過敏性鼻炎與常年性過敏性鼻炎。季節性鼻炎的過敏原主要以樹、草、花粉為主;常年性鼻炎則常見的過敏原有塵蟎、蟑螂、黴菌等。因台灣屬於潮濕的海島型氣候,因而過敏患者以常年性過敏性鼻炎為主。
中醫治療將鼻鼽的成因歸類為內、外因兩個層面,內因多以臟腑功能失調(肺、脾、腎三臟虛損)為主,與家族遺傳或個人先天體質有關;外因則多由風寒、異氣之邪(如細菌、病毒、黴菌、季節交替、溫濕度變化等)侵襲鼻竅所致。這是為何中醫在處理過敏性鼻炎時,特別著重臟腑功能調理及保暖(除了衣服穿暖之外,還要少喝冰涼冷飲)的原因。
根據中醫治療過敏的理論,脾主消化,肺主呼吸,而腎除了生殖泌尿糸統之外,還同時掌管著我們的先天體質。肺、脾、腎三臟有著綿密複雜的交互作用,因此在調理過敏體質時都會針對這三大系統進行生理調整,重建三者之間的調諧,讓鼻過敏的反應隨時間的增加逐步消退而且不輕易復發。
肺氣虛
這種體質的患者往往一早起床,稍微吹到風就噴嚏連連、鼻水滴不停,而且經常容易感冒。這類患者特別需要注意保暖,尤其剛起床時要儘快多加衣物,到公共場合最好要配戴口罩。 臨床上,中醫治療這類患者的策略多以補氣固表、祛散風寒為主,像是玉屏風散、蒼耳子散、辛夷散、小青龍湯等都是經常選用的方藥。
脾氣虛
這類患者通常體力、胃口都不好,過敏發作時鼻塞鼻脹明顯、鼻涕清稀而且量特別多,此外也常容易腹瀉、頭昏,若是兒童患者還可能合併生長發育遲緩(長不高、長不胖)等問題。中醫師在調理這類患者時,較常選用補中益氣湯、香砂六君子湯、參苓白朮散等方藥來補氣健脾、燥濕化痰。
腎氣虛
本類患者年紀通常較大,或是從剛出生就開始出現過敏症狀的患兒,特點是手腳冰冷,以及早晚或遇冷空氣時鼻過敏症狀(尤其是鼻癢、鼻水)發作得特別嚴重。臨床上中醫在治療這類體質的患者時,經常選用左歸丸、濟生腎氣丸等方藥。